

01 发展质量我们先看经营结果,2019年上半年:伊利收入449.7亿元,净利润37.8亿元;蒙牛收入398.6亿元,净利润20.8亿元。伊利收入比蒙牛多出51亿元,净利润比蒙牛多出82%。业绩差距的背后,我们认为是长期的高质量发展,战胜了低质量发展。





02 人的价值一切商业活动,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。是否有一个稳定的高层团队,对公司的业绩是决定性的,其关系到战略判断力和连贯性。伊利的董事长和总裁是潘刚,大学毕业就入职伊利,曾组建液态奶事业部,攻克“乳糖不耐”难题。从最基层升上来的老伊利人,有乳业基因。几个副总裁、总经理助理都是在职十年以上的老人。反观蒙牛,2011年宁高宁时代以来,董事长已经换了四任(宁高宁、马建平、于旭波、陈朗),总裁也在马建平接任半年后,由原雅士利总裁卢敏放接替孙伊萍。我相信这些董事长都是牛人,从长期看,大概率能够把公司经营得更好。但如果只有很短的时间,那就不好说了。毕竟任何人对行业的认知都要经历学习曲线,除非是郭士纳这种天才(麦肯锡最年轻的合伙人和总监,仅三年时间就盘活了IBM)。管理层动荡期间,蒙牛的几个战略都没收到太大的成效。首先是各种并购行为,短期的任职必然会催生短期的价值创造方法,就比如2013年,蒙牛124.6亿元并购的雅士利,收入不仅没达到预期,反而是连年下滑。有意思的是,2016年雅士利以12.3亿港元并购连续多年亏损的多美滋中国,当年这笔交易就为蒙牛带来了5590.5万元的亏损。再比如2018年,蒙牛在数字化营销建设领域做战略布局,以奶昔牛奶慢燃等产品积极探索社交零售,开始拓展微商渠道。但此战略也没有给蒙牛带来预想的效果,据2019年3月27日消息,因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监管漏洞,导致蒙牛“慢燃”陷入了传销风波,全新战略并没有能够改变蒙牛。伊利这十年人没变,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品质和质量,战略是一以贯之的。蒙牛和伊利管理团队任职时长不同,在经营结果上的差异一眼可知(可回头去看看上面10年期的收入和利润表):蒙牛的收入在2012年和2015年有两个退坡,卖掉君乐宝之后,收入还会有一个大的波动;利润一直不怎么稳定,出现几次停滞,甚至还出现亏损状况。伊利的收入和利润都很稳健,十年里有九年保持增长,确定性比较强。不同的发展理念和不同任职时长的管理团队,奠定了不同的前景。
03 投资未来投资就是投未来,谁未来前景更好呢?此前的一篇研究报告里我们提过,国内乳制品行业基本上已经到顶,从我国牛奶历年的产量可看出。

04 结语从发展质量、团队稳定性和未来前景方面,蒙牛都要弱于伊利,这种情况下其2019年-2020年要实现远超伊利发展,必须新增310亿的收入,每年收入增长要达到20.4%才能完成千亿目标,这在从成本里抠钱的乳业行业里是非常难的。还必须考虑到,蒙牛今年7月宣布41亿元卖掉君乐宝之后,少了百亿级别的业务线,还必须把这个收入空缺填补上。反观伊利,2018年收入795.5亿元,每年完成12.1%的收入增速就能完成千亿目标,难度不大,很有可能提前完成任务。伊利和蒙牛的“千亿收入约定”,你怎么看?【往期高命中报告】点击图片即可阅读




